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信 -- 煎魚

多謝嘉業, 他的題目夠精! 一個「信」字,未說自己的話, 先來解解題,原來自己從來未曾查過什麼是「信」,先選錄如下:
  • 粵語wiki說:「信係一個人、組織、機構寫低咗,傳畀第二個嘅話語。信一般來講係傳畀遠方嘅人。」
  • 英 文wiki: "A letter is a written message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Historically, letters were the only reliab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person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 中文wiki:「書信是人們以書寫於紙張(或其他載體)的文字、圖像為內容的一種交流形式。在中國古代,也簡稱為「書」」

原來,信有這麼多不同的解釋,但幾個語言的wiki 也有一個共通點(包括日語),就是把「書信」跟現時的「打字機」、「email」、「電話」、「電報」甚至「錄音帶」作比較。

但在於我來說,「信」不是一樣物件,它是一個概念,它概是「人言」,也是「言人」。人生來的便是一把口,慶幸人類把這小小的聲帶發展成語言,使到口不是用來 吃東西充飢這麼簡單,有了語言,文明也可以開始了,所以,一旦有了語言,兩個人溝通的一刻,就是那一剎那,「信」便開始了,一直不會停止。換句話說,只要 人有語言,便會有信。嘉業說:「無論對自己,抑或對別人,甚至日常生活都已經越來越難看到它的蹤影。」既錯,又對。

錯者,由在山頭大叫、到使用紙張傳送、後來有驛站、狼煙、飛鴿傳書、電報、電話、傳真到現在的電郵也好,信的概念就是無所不在,還是英文說得好,tele+ graph(遠+寫字)=電報,tele+phone (遠+聲音) = 電話,tele+vision (遠+視野) = 電視,這一些也是信。人們只會嘗試更快和方便傳遞「信」,亦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要快傳遞信,才會衍生了這麼多的科技。大家在這裡寫 blog,還要分享,這也是信的一種,只不過,信以不同的形式生存在現在的社會裡。信,也發揮「言人」的功用,也是人各自維繫的一種元素,君不見信的類別 有:情信、應徵信、介紹信、推薦信、辭職信、連鎖信...... 信,是無所不在的,除非語言消失了,否則,信是不滅的。

狹 隘地說,「信」又的確逐步毁滅了。成為蕭何,敗也蕭何,多得科技發展,大家對信開始越來越不重視了。從前通訊不便,偶有書信,磨墨,信紙,又不可塗改,寫 信時一定格外小心,字字精鍊,句句雕琢,十分珍惜,我可不是吹牛,從前我記得二年級時,寫聖誕咭給老師,就是這個樣子,媽媽買了名牌Hallmark咭回 來,我便用起少用的原子筆,一筆一筆的寫,幾次寫錯了,媽媽的面色便會一沈:「用過張新啦」(我的長輩認為在書信用塗改液是不禮貌的行為),真的戰戰競 競,生怕一寫字,又浪費一張,真的印象深刻。現在用的E-card,方便真的方便,但你也不知對方改了多少次,他改了還好,最怕他是copy and paste,更怕他是用Word高手:新細明體+合併列印,真的收到也不知他是有心無心。email上就算有 ^_^ :p XD 冏rz 凸,也缺少了手寫信的人情味。

我不是否定現在的科技的信,事實上我看inbox的心情跟看信箱是一樣的興奮,等就是等一封令我心動手寫的信。

上述雖然是談以letter的角度談「信」,但隱約對「信」的另外一種意義遙相呼應,也是行文至此才有的感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