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信 -- Bets

前幾晚從電郵中看到一個常用常見的『信』字,奇怪的是我看到這字是兩個字的組合:人&言


對於『信』這字,第一個想到的是信任及信心。這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中會出現的感覺,你可以選擇去 “信”身邊的人亦都可以選擇不 “信”,完全是你個人的選擇。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如何選擇去信另一個人可能會用以下方法:

  1. 憑直覺
  2. 憑對方的外表
  3. 憑其他人的評語或
  4. 憑對方的言行舉動。

如果憑感覺的話,出錯的機會較大,因為感覺會隨著心情及環境而變


如果憑外表可能只因為對方較帥而看不到其不好處,非常危險的做法


如果憑他人的評語可能是太不理智的一種方法,因為人往往有自己的看人羌的 標準。 如果某人帶上有色眼鏡時,看到的只是一種顏色,不能看全面


如果憑他人的言行舉動可能會比較準確一點。所以 “人”的 “言”行舉動足以令別人去 “信”。不過所花的時間夠長。


只是一個信字就令人聯想到這麼多,亦因為出現太多騙案,難怪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心,導致不願去信任他人。其實信不信任他人不是重點,我覺得只要用懷疑的眼睛去看這世界,這樣世界可能會簡單一點。


另一件讓我想到的是一封信的 。同樣地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已經越來越少見。人們現喜愛用電郵或互關網絡的網站溝通,感覺總不及用手去寫的。是人變懶了?還是人情不如從前,所以不會拿起筆動手去寫信?


透過文字及其字體去體會寫信人的心情,感覺很好


很久沒有收信了

信 -- 煎魚

多謝嘉業, 他的題目夠精! 一個「信」字,未說自己的話, 先來解解題,原來自己從來未曾查過什麼是「信」,先選錄如下:
  • 粵語wiki說:「信係一個人、組織、機構寫低咗,傳畀第二個嘅話語。信一般來講係傳畀遠方嘅人。」
  • 英 文wiki: "A letter is a written message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Historically, letters were the only reliab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person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 中文wiki:「書信是人們以書寫於紙張(或其他載體)的文字、圖像為內容的一種交流形式。在中國古代,也簡稱為「書」」

原來,信有這麼多不同的解釋,但幾個語言的wiki 也有一個共通點(包括日語),就是把「書信」跟現時的「打字機」、「email」、「電話」、「電報」甚至「錄音帶」作比較。

但在於我來說,「信」不是一樣物件,它是一個概念,它概是「人言」,也是「言人」。人生來的便是一把口,慶幸人類把這小小的聲帶發展成語言,使到口不是用來 吃東西充飢這麼簡單,有了語言,文明也可以開始了,所以,一旦有了語言,兩個人溝通的一刻,就是那一剎那,「信」便開始了,一直不會停止。換句話說,只要 人有語言,便會有信。嘉業說:「無論對自己,抑或對別人,甚至日常生活都已經越來越難看到它的蹤影。」既錯,又對。

錯者,由在山頭大叫、到使用紙張傳送、後來有驛站、狼煙、飛鴿傳書、電報、電話、傳真到現在的電郵也好,信的概念就是無所不在,還是英文說得好,tele+ graph(遠+寫字)=電報,tele+phone (遠+聲音) = 電話,tele+vision (遠+視野) = 電視,這一些也是信。人們只會嘗試更快和方便傳遞「信」,亦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要快傳遞信,才會衍生了這麼多的科技。大家在這裡寫 blog,還要分享,這也是信的一種,只不過,信以不同的形式生存在現在的社會裡。信,也發揮「言人」的功用,也是人各自維繫的一種元素,君不見信的類別 有:情信、應徵信、介紹信、推薦信、辭職信、連鎖信...... 信,是無所不在的,除非語言消失了,否則,信是不滅的。

狹 隘地說,「信」又的確逐步毁滅了。成為蕭何,敗也蕭何,多得科技發展,大家對信開始越來越不重視了。從前通訊不便,偶有書信,磨墨,信紙,又不可塗改,寫 信時一定格外小心,字字精鍊,句句雕琢,十分珍惜,我可不是吹牛,從前我記得二年級時,寫聖誕咭給老師,就是這個樣子,媽媽買了名牌Hallmark咭回 來,我便用起少用的原子筆,一筆一筆的寫,幾次寫錯了,媽媽的面色便會一沈:「用過張新啦」(我的長輩認為在書信用塗改液是不禮貌的行為),真的戰戰競 競,生怕一寫字,又浪費一張,真的印象深刻。現在用的E-card,方便真的方便,但你也不知對方改了多少次,他改了還好,最怕他是copy and paste,更怕他是用Word高手:新細明體+合併列印,真的收到也不知他是有心無心。email上就算有 ^_^ :p XD 冏rz 凸,也缺少了手寫信的人情味。

我不是否定現在的科技的信,事實上我看inbox的心情跟看信箱是一樣的興奮,等就是等一封令我心動手寫的信。

上述雖然是談以letter的角度談「信」,但隱約對「信」的另外一種意義遙相呼應,也是行文至此才有的感覺。

信 -- 嘉業

古有五倫,其一為「朋友有信」,「信」者即信賴、信任、信諾。人際間只要重信守諾,與人交往,互相敬重,互相幫助,自不然能建立互信關係。《禮記‧禮運》記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行,固然是體現大同世界的必要條件,然而「講信修睦」也是當中重要的一環。

現 代社會交貿頻繁,資訊發達,科技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減低了生活上的困苦,增加了物質上的享受,表面上看來是好過了。可是人們的心靈上到 底有是否比以往好過了呢?隨著年月經過,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嘗過好處的人們逐漸將活得好過與物質生活的享受視為最優先的前題。甚者甚至視好逸惡勞為理所當 然。爭權奪利,謀興賊作,講信修睦早已消失於無形。現今合約社會「信人不如信紙」雖然是法治執行上必需的,然而反面地對於人的信任似乎已經不再被重視了。

物 競天擇,適者生存,貿力為己固然是無可厚非,難以信任別人也在所難免。然而現代人甚至連自己也不信。日前在某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看到了一個以所謂增強學 員自信,增強人際溝通能力為宗旨的課程。節目中,看到了現今青少年真面目的一斑。該課程的內容其實頗荒謬。導師教的是大叫「我對!」同時用臂力將對手屈 服,學員學的是全體一同大叫「我的夢想」。在過程中挑撥學員間的不滿,謾罵學員的無能,學員若不聽從導師的指示,就會被趕走。不過滿場的少年竟然無人能夠 挻起胸膛,對這位導師作出正面的反擊。即使最終完成課程,達成所謂課程的目的,與其說這是「提升自信,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我覺得倒不如說是自我催眠或人 格改造罷了。

令人驚訝的是導師以外的工作人員不少是曾經參與課程的學員,工作人員甲曰:「自覺課程有益,希望可幫助後輩。」而參與的學員中還不少是被父母威逼利誘而參加 的。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格在先天與後天各種因素影響下,千差萬別,在所難免,即使一部分可能被指為「溝通能力不足」,到底是否真有必要將他們 用相同的餅模改造為「溝通能力滿載」的餅?

從 這個課程中,我看到了連同工作人員在內的學員對自己的不信,也看到了背後父母對子女的不信,甚至父母對自己的不信。雖然溝通協調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但 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總不會是相同精神構造的大量生產品吧?與其逼子女參與「聽說有用」的課程,為甚麼父母不盡自己的責任,學習以自己的方法教育子女?人們 總愛推說工作忙、沒時間,不負責任的會說我不會,不知廉恥的會說我不願。我就會說,不會教那就不要生好了。

管他生的是花果山美猴王,還是火焰山紅孩兒,教養孩兒就是父母應有的責任,要是有心總不會沒有任何方法的。連教也沒自信,求方便,那有甚麼資格生呢?恐怕未來的物質世界充滿機械之前,人們的內心已經完成變成機械了!

還 記得早前跟同事聊天時,談到大學生不上課看股市炒股票,那些依靠股市賺錢的所謂富豪受訪,還指責學生的不是。然而令到這些大學生信奉金錢,多於自身識見, 這種社會風氣到底是又誰帶頭造成的呢?在這樣的社會,也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已經是一種奢望了,可是「講信修睦」又是否該因此而隨它湮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