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閨怨 -- 菲比

見天哥風影兄唐詩兩首分享一文, 我也想從不同角度, 胡亂說說了.....

就從小哥狐兄說起的"有著好的工作是幸福的....." 這句話來談起吧~呵~

自古來, 人總追尋安身立命之道, 有人仰寄於精神層面, 有人酷愛功名利祿.....
種種追尋, 也不外安撫人心底層不安的騷動.........

真是悔了, 還是一樣追尋功名利祿.....
真是怕了, 依舊是至死方休.....
只因心中不安, 想多點安全感, 所以依然追尋....
只因不曾試過, 心中多少都會有些憾恨.......
不僅是因為功名利祿的追尋, 有時候也想證明自己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本事.....
忽地想起管老先生說過"衣食足而知榮辱".....
能夠如顏回三餐不繼, 依然安貧樂道的人, 畢竟千萬人中難得其一........

有什麼是根本的追尋? 沒有個定數.....
人人的價值觀各是不同.......
不同的時節, 心中的想法需要, 又是不同..........
人生許多, 都只是個抉擇的問題罷了.....

人人心底都艷羨春光好景, 但真要你這樣過日子,, 又是千猶疑, 萬不捨的......
中國士人古來, 不外是希望能光宗耀祖~~
不僅希望能"究就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最好還能夠"成一家之言".....
之於兒女情長呢....對於中國士人來說, 叫做"不務正業"~~
哪個淪為溫莎公爵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下場, 肯定是被堂上痛批不肖~~
省不了十頓也有八頓的.....呵~~~

試想陸游唐婉兩心相契的恩愛蜜意 ,讓他老母望不過眼,
堅決數說這不肖媳耽擱她愛子的寶貴前程......事後兩人不得不分離的場景.........
不由得讓人心酸......
人說禮教殺人.....是否光耀門楣這樣的想法, 也殺了人性當中最為純真摯愛的一面?

忽忽想起一日陌頭上一對老夫老妻的深情對話.....
事情經過約莫這般.......

依髮色看來, 兩人都已七十有餘了.......
他們只是對衣著平凡的農夫農婦.........
一早, 那老婦人在田中收拾雜草......
姊姊正好經過那兒, 見她的花美, 好不精神......

老婦人開心的說, "小阿姊, 全都送妳吧~~"
老婦人無限嬌羞的說著,
"我老公每天都要親自幫我畫眉搭理髮際, 他才滿足呢!
他還常常都到田埂邊採花送我, 他說我比這些花還美呢!"
她立時回過頭問問身邊這個老先生,
這個老先生, 靦腆地傻笑著回應著"是啊~ 我老婆比這些花還美~~".........

這樣幸福滿滿的純真摯愛, 好令人感動.........
這樣的浪漫, 又怎是年少者所獨有的呢? 呵~~~
她應該是不需要使用SKII, 因為真情早為她灌溉滿面的春風......

想想, 這老婦人, 會希望她老公去覓封侯, 讓她穿戴寶氣, 前呼後擁的幸福~~
或陪在她身邊為她整妝容儀實在些?

真不知功成名就之後的陸游心中怎想? 真想知道呢.........
想是他 , 受制於現實的無奈, 心底亦是無盡惆悵吧...........
只要有情, 不用到了鶯啼鳥囀的季節,
每每午夜夢迴, 這樣的愁緒, 該是更行更遠還生..............

寫了這滿篇, 又只道是 : 滿紙荒唐言~~~嘻........

------------------------------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
春日凝妝上翠樓 。
忽見陌頭楊柳色 ,
悔教夫婿覓封侯 。


《為有》李商隱

為有雲屏無限嬌,
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
辜負香衾事早朝。


-------------------------------

此詩明寫少婦閨怨, 卻側面點出為覓封侯夫婿心中的矛盾掙扎.....
兩詩點出又悔又怕的心緒, 而, 兩種愁緒, 卻是一般情懷..........

閨怨 -- 天風影

唐代是一個十分傳奇的朝代。當代盛世﹐人民富起來﹐激起了璀燦斑爛的多元文化發展﹐留下很多動人作品。而其中唐詩的流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詩篇記下了很多人的心路經歷﹐當中不獨是詩中主角的故事﹐亦同時把詩人的心事表露無遺。

佛說人生八苦當中﹐其中有「求不得」。 而唐詩中描述的女性閨怨﹐正就是「求不得」苦。詩人筆下的閨怨有多苦﹖就讓我們分別看看王昌齡寫的《閨怨》和李商隱寫的《為有》﹕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
春日凝妝上翠樓 。
忽見陌頭楊柳色 ,
悔教夫婿覓封侯 。

《為有》李商隱

為有雲屏無限嬌,
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
辜負香衾事早朝。

王昌齡寫《閨怨》﹐主角少婦所帶著的苦是悔。她的悔像是一點微不足道的缺陷﹕過著春日不知愁的日子﹐凝妝慢步上翠樓。唯一的遺憾﹐卻「悔」教夫婿覓封侯。

時人多認為《閨怨》主角寧要夫婿而不要優閑生活﹐我則認為她只是想把夫婿找來﹐去彌補自己心底唯一的不足而已。亦只有她生活中的這點點缺陷﹐才能成就出她的閨怨。

說到底﹐她的缺陷是自己一手做成的﹕她由始至終都主宰著自己的所有決定﹐包括說服自己丈夫去求功名﹗

一個能完全主宰著自己命運的人﹐又怎會覺得苦呢。

李商隱的《為有》﹐主角命運是180 度不同的。詩中描述主角的怕﹐在於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她的他已有功名﹐再不能隨她意願陪伴左右。她亦沒有甚麼好的回憶﹐有的只是被遺忘的“無限嬌”。

唐朝的婚姻﹐門戶階級很重。《唐典‧通制》更列明﹕門戶階級不同的男女結為夫婦,為社會所不容。「無端」嫁得金龜婿﹐恐不是主角所願。這種悔﹐和《閨怨》的主角是不同的。

詩中的主角﹐沒有一樣是自己可以主宰的﹕不能改變被遺忘的“無限嬌”﹔不能使寒盡的春宵不來﹔不能不嫁金龜婿﹔亦不能叫夫婿不上朝。

她的苦﹐在於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卻苦求不得﹗

所以《為有》的少婦﹐是較值得同情的。

閨怨 -- 煎魚

唐代的代表文學格式是詩,後世認為唐朝的詩已經是最高峰,正因為唐朝本身是一個強國,使唐詩作多方向的發展,正因如此,分析唐詩便可以更了解當年強國下多姿多采的人生百態。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
春日凝妝上翠樓 。
忽見陌頭楊柳色 ,
悔教夫婿覓封侯 。


《為有》李商隱

為有雲屏無限嬌,
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
辜負香衾事早朝。

從 來沒有試過把唐詩變成電影來看,如要比喻《閨怨》就是張徹拍愛情片。王昌齡是出名的邊塞詩人,寫開打打殺殺的詩忽然寫起怨婦,他用的鏡頭也是有動作的,感 情是由從動作出發,詩中除了第一句外也涉及動作,動作片導演的功力盡顯在第二句,其實是蘊含兩個動作「凝妝」和「上翠樓」,一個「凝」字隱含了用心化妝的 意思。配合了「不知愁」,明顯是一位活潑的少婦。

王昌齡用的是客觀鏡頭,就是用一個男性的 角度去望(偷窺)這一位少婦,試想就是一間香閨,一位少婦起來,十分舒適的樣子;鏡頭一轉,她便化了妝,看來她步上翠樓,看來這樓也不是矮樓;鏡頭再轉 向,畫面只是楊柳色,最後的鏡頭就是她後悔的樣子。觀眾在「悔教夫婿覓封侯」的一句,明顯望到這少婦忽然低頭的樣子,由此,整個環境也是一個男性在看著一 個少婦,這位少婦女主角的形象:年青(假設古代女子十多歲初嫁,稱得「少婦」可能是二十多歲而已)、天真、活潑、愛美。


《為有》可以說是李翰祥拍文藝片,正中下懷。李商隱是對愛情的描寫最多,最到肉,比較之下,李商隱用的鏡頭是內心的,靜止的文戲,全詩竟然無一實際動作, 第一句跟《閨怨》一樣寫背景,但後面的用鏡卻全是內心戲,就像是詩人投入了女性的角色,凝視的空間較弱,換來的是投入感強,就像是獨腳戲一般。最精警的 是:《閨怨》女角一早起來是開心的,但《為有》的女角卻未起床已孤單。兩詩在同樣的位置安放一個動詞,用來說給讀書武俠片與文藝片的分別:《閨怨》是 「『上』翠樓』、《為有》是「『怕』春宵』,兩者異路出發,卻圍繞同一種「怨」,實是有趣。《為有》一詩,在隱形男士的描寫下是:同是少婦,但是她多愁善 感、較悲觀--作者用了一整句說她是悲觀女孩「無端嫁得金龜婿」,「無端」二字是多麼的無奈,要知無端嫁窮鬼是清苦,但嫁金龜婿,即高官,也是「無端」, 意境十分深遠。當然,她也是「小女人」,最後一句盡吐怨氣。


我不會說邊塞詩人寫愛情詩不好,然而卻感覺清新;李商隱寫女人也駕輕就熟,也較「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題》來得更白也怨氣十足。《閨怨》的感覺是感情波動的「起承轉合」公式;《為有》卻沒有公式化,先顧左右而言他,最後才集中火力來怨「他」。

論票房,《閨怨》是商業片,用性感可人兒的明星來演;《為有》是文藝片,耐看一些,女角要好戲為主。

閨怨 -- 晉少

本文旨在比較兩詩的寫作手法, 內容, 以及基於筆者的假設, 推論及比較兩詩中的主角的生活習性。

兩 篇同為閨怨詩, 自然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先從情景互動方面分析。筆者認為, 兩篇皆有以反襯手法, 突顯少婦心中的悔恨, 愀悵。<<閨>>以春日戶外的明媚景色, 反襯外遊少婦心中的孤單寂寞; <<為>>以富貴人家家中的金雕玉砌, 富貴華美, 反襯少婦心中的煩悶, 愁傷。雖然用以反襯少婦心情的客體南轅北徹: 一個是戶外, 一個是室內, 但同樣可以實在地益顯少婦心中的失落: <<閨>>中, 春日美景最宜情侶把臂同遊, 可是丈夫卻忙於追名逐利, 至使少婦只可獨賞美景, 徒然掛念心上人; <<為>>中, 少婦家境富足, 衣食無憂, 初春時節, 如有愛人長伴左右固然最好, 可是, 詩中少婦的丈夫忙於政事, 至使他無暇相伴, 她也只好獨留家中, 黯自嗟嘆。兩位少婦皆在獨自憂愁, 而春節時分的盎然春意及美麗景致更益顯她們內心的苦悶和寂寞。

除情景對比外, 兩篇對少婦的心情皆有細緻的刻劃, 並各有千秋。<<閨>>中的少婦本來在愉快地外遊, 但望見城邊美景時, 猛然發現自己是孤身一人, 愛人未可分享。此情此景令本應「不知愁」的少婦心中的千頭萬緒一下子襲來, 令她也徒然後悔要夫君追求名利。此種心境突變真確地描繪了女兒心事的矛盾和女人的多愁善感。而<<為>>則著重於描寫少婦孤寂時 候心中的矛盾和愁緒: 嫁得如意郎君, 衣食無憂固然值得高興, 可是夫君常常忙於政事, 令他不能長伴身旁。而且, 雖然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 丈夫長期出外, 使少婦反而害怕春宵時分的寂寞。這種矛盾更令她心中產生為何「無端」下嫁這夫君的質問, 悔恨。另外, <<為>>更描寫少婦起床後, 在迷茫﹑半夢半醒的時候, 發現丈夫已然離去, 空餘芳香的被子和自己在被窩中。這種情景, 真實地抽寫出少婦內心的空虛, 愀悵。

通過情景互動, 和直接描寫, 兩篇都逼真地將少婦心中的愁苦和無奈逞現於讀者眼前。<<閨>>較側重描寫女兒心境的瞬間變化, 而<<為>>則較重描寫寂寞少婦心中的空虛, 可說是各擅勝場。

除手法的比較外, 兩詩中的主角都可作比較。筆者假設兩詩乃兩位婦人的生活習慣的敍述, 從而推斷出以下幾個可能。首先, 以享受生活的層面而言, <<閨>>中的少婦 (以下簡稱『少婦』)比<<為>>中的『嬌婦』更懂得享受生活。「少婦」於空閒時候, 即使無丈夫相伴, 但仍會悉心打扮, 並自己編排外遊行程, 不至於浪費春日美景; 反觀「嬌婦」卻天天把自己困於家中, 並將大部分心神投放於思念丈夫之上, 枉自憔悴, 雖然家境富裕, 但卻沒有以物質填補心靈上的空虛。由此也可見, 「少婦」的個性較為樂天, 樂觀, 對丈夫的依賴也比「嬌婦」少。另外, 基於兩婦人的個性差異, 筆者認為, 少婦的婚姻生活應比嬌婦更為美滿。箇中原因, 乃是少婦對於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的感覺, 其實依然是「思念」多於「怨恨」, 故此, 當夫妻相見時, 思念之情將會轉化成對對方親暱和熱情的態度, 所以, 夫妻間的感情應相當親厚。相反, 嬌婦對於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的感覺, 已經發展成「哀怨」和「憤恨」, 故此, 當夫妻相見時, 嬌婦或會對丈夫假裝冷漠以報復, 又或會因丈夫夜歸和離家工作與丈夫發生爭執。這些行為都會對夫妻感情產生傷害。兩詩描寫的情景的不同, 也可以表現兩種婦人在生活上的不同要求。王昌齡筆下的少婦在丈夫離家後, 仍有外遊的心情, 這種婦女比嬌婦較為重視物質上的富足; 而李商隱筆下的嬌婦, 則在丈夫離去後, 表現出極度失落, 這種婦女, 比少婦較為重視性生活上的滿足, 因此, 她會因為丈夫經常不能早歸而更害怕春宵的來臨。由此可見, 兩首詩在描述夫妻生活中, <<為>>比<<閨>>有較多性暗示。

兩 婦人在性格上有著顯著的分別, 筆者將以當時的男性和社會觀點, 比較何者乃較好的妻子。古代的中國社會乃男權社會, 女性為人妻子的角色的功能主要是輔助夫家維持家業, 為丈夫持家, 故有「男主外, 女主內」之說, 而更主要的, 就是為夫家繁衍子孫。根據上文的推論, 少婦的性格較為樂觀, 故此, 少婦的自我心理調整的能力也比嬌婦為強。面對丈夫的時候, 少婦可以表現出歡愉的心情, 這亦令丈夫在家中得到較大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因此, 夫妻間相輔相承, 應可令他們的生活更為美滿。反觀嬌婦的內心則較為抑鬱, 對丈夫長期不在身旁感到怨憤, 所以當面對丈夫時, 可能會擺出不悅的顏色, 又或會以言語相譏。這會令丈夫對她產生厭倦, 迫使他更少歸家。惡性循環之下, 夫妻二人的心理素質每況愈下, 長此下去, 丈夫的工作表現將受影響, 而嬌婦的身心也將愈為虛弱, 兩人最後達至雙輸局面。故此, 於輔助丈夫的層面, 少婦乃是較為可取的妻子。而且, 基於兩人的心理條件, 筆者推論少婦的身體素質比嬌婦好, 所以少婦應比嬌婦更有能力替丈夫處理家中事務, 也更有能力為夫家擔當繁衍子孫的責任。雖然, 嬌婦對丈夫的依賴性或可滿足普遍男性的支配慾, 但縱觀上文兩婦對丈夫的影響及為夫家帶來的整體效益而言, 少婦在古代社會應是一個更為稱職的妻子。另外, 通過對兩詩的研究, 筆者認為, 王昌齡在本詩中除了成功描寫婦人對丈夫的掛念外, 也透露出自己對美滿婚姻的嚮往; 而李商隱對嬌婦的描寫, 除了寫出婦人怨恨丈夫長期離家, 也顯露出他自己在婚姻, 感情生活上對女性的支配慾, 以及他內心中因為妻子對他的需要和渴求而產生的滿足感。

除 了對兩位婦人的描寫外, 兩詩對兩位「丈夫」都有大概的描寫。兩位丈夫都是有地位, 有官職的人物, 可是政事繁忙, 至使兩人都不可多陪伴妻子, 逐令妻子對其掛念, 甚至怨恨。所以, 他們可能是職場上的強人, 但某程度上是婚姻及感情生活的失敗者。主要原因, 是因為他們未可以有效地分配時間陪伴妻子。雖然, 古時作為有官職的人員的職務可能實在太繁忙, 但這不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原因, 他們本身都要負上部分責任。而且, 他們不能給予妻子足夠的安全感, 信心和建立互信, 至使當自己在外工作時, 妻子徒然掛念, 甚至怨恨他們。恰巧兩詩的作者王昌齡和李商隱都是當時的朝廷官員, 故此, 這兩篇詩文, 應是作者平日工事忙碌, 無暇陪伴妻子的寫照, 也是暗中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歉意和念掛的渠道。